——我看姚志中的画
走进画家姚志中的陋室,仿佛走进一座艺术的殿堂,倾刻间,便被那种艺术氛围所包围所感染所融化,心灵被深深震撼。品味他的画作,犹如喝着陈年绍兴加饭酒,那醇醇的香香的滋味,久久留在我的心头。
认识他已有数十年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还都年轻,“文革”的硝烟还弥漫在中国大地,萧山县城最繁华最热闹的市心路,市心桥南北两侧的马路旁,竖着一排排各单位的大批判专栏。虽说是作为政治需要的舆论工具,但吸引眼球的图文并茂的栏目,倒也显示出各单位具体编写人员的水平。我和他都搞这大批判专栏,他的专栏可谓鹤立鸡群,光彩照人,无论刊头还是插画总比人高出一头,不仅仅得到我们同行刮目相看,而且往往引得路人驻足围观。1970年他画的一幅水粉画,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形像栩栩如生,足见他的非凡功力。在大街上一贴,立即引起轰动,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已是年轻的画家,只觉得清修、文静、言语不多,说话柔声柔气的。为人忠厚老实,又很低调,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个年代,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才埋没了他的才华,想起来不免让人唏嘘。好在他不惹事生非,默默地耕耘在尺山尺水之中,才有了明珠放光彩的今日。
其实,姚志中四岁就开始学画,后来取艺名“西山居士”号“龙舟”。也许萧山城西有一西山,他因为当时住在山脚边,并希望隐居山中潜心作画的意思,才有了一艺名。为追求艺术,那怕衣冠渐瘦,穷困潦倒也不后悔,依然执着。几十年的发奋努力,苦心钻研,得到前辈们的肯定和厚爱。曾受到过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多个老师指导,日趋成熟。人说“生姜老的辣”如今古稀之年的他,艺术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欣赏姚志中的画,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他擅长国画,又精于丙烯画、水粉画、古建筑画,还能泡沫雕塑。说他造诣颇深,实力雄厚一点不夸张。长时间对国画的研究、探索、创作,有了扎实的基本功,使他的每幅作品特别是山水画,笔墨线条错落有致;皴擦点染疏密有度;崖树河流云雾布排各得其所;山水之间,动静相宜,近景细密,远景粗犷;宏观上看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创作技法对形、神、意、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东方艺术博大精深的内涵。正如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世界艺术家联合会聘他为艺术顾问时对他的评价:“中国画融入西画风味,着意反映自然美,自成一格,颇具新意。”“是当今最有潜力,最有实力,最有市场收藏价值的艺术家。”
我边欣赏边品味他的画作,觉得确有与常人不同的特点。一是大气,山水画气势磅礴,不同凡响,且又笔法细腻,粗细相融;二是手法多样,随心所欲,在传统的国画中融入西洋画元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和感染力,使他的画自成一体,风格独特。从而在艺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三是构图巧妙,情景交乳,墨色厚重,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色,他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完美,为达到这一意境,经常去实地观察、细心琢摩。如在《仓桥辅新景》一画中,花了二年时间到现场察看四季景色的变化,作了很多写生,不厌其烦,几易其稿,终于画出了这幅得意之作。《钱江初夏》等也是这样,只是多了一些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了个性,画出了新意,可谓呕心沥血。我问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作一幅画,值得吗?他笑笑说:“现代山水画是要反映自然美的,画中要有情,光靠题款补诗词等是远远不够的,观察景物不能走马观花,你必须去捕捉那风光最美的时刻,融化进心里,画出来才会表现出感情和美,才能感染别人,不然就别画。”他对画的创作态度很是严谨,说明完成每一幅画是很不容易的。这才叫画家风度!
我虽亦舞文弄墨,对于画却一知半解。不过,欣赏着他一幅幅画卷,也陶冶着我的心灵,拓展着我的视野。还有一点,他的画,使我多了一份亲近。因为在好几幅画中,透着他厚厚的故乡情结:画中的湘湖,石岩山,老虎洞山,仓桥,还有钱塘江,杭州劳动弄,西湖等等,画面上的情景,正是我的散文中的感受,倘若画文放在一起,岂不是又多了诗情画意!
姚志中的画,早已引起海内外人士关注,从1970年起,有作品陆续被海内外人士收藏,2000年,他的画作获得“中华华表杯”金奖,浙江省优秀创作奖等。他本人也被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评为特级书画师。2010年,被聘为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并评为一级画家,画作被列入《国礼推荐与采购手册》,其系列作品在世博会联合国展厅展示,还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与指南》一书中列为封面人物之一,作为大师级画家重点推荐。
当我正要和姚志中告别时,窗外忽然下起瓢泼大雨,只得重新坐下。意外发现桌上放着一张邀请书。原来是新加坡美术总会,新加坡收藏家协会在今年六月下旬在新加坡举办“中国书画精品新加坡展卖会”。我拿起邀请书问道:“老姚,你去吗?”“去参加的!”他高兴地回答我。
雨停了,太阳又从云层里钻了出来,我告别老姚,一路寻思,一路品味,姚志中这位画家,经过几十年的拼搏,终于步入了艺术殿堂。哦!他终于成功了。老姚的的艺术生涯也如这雨后放晴的天空,云雾退处,景色更浓。
注:本文作者金阿根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曾任萧山文联常委、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