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段话对于每一个想要在某一学科作出成绩的人,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两年前的夏天,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认识了一位在中国山水画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蒙古汉子。他生活在内蒙大草原上的一个县城,在当地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然而对艺术的执着,使他对自己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他放下舒适的生活,只身一人千里迢迢来到西安美术学院进修求学。他就是张怀勇。
张怀勇是不畏劳苦的。在西安,千年古都深厚的文化积淀,长安画派雄浑的黄土画风震撼了他的心灵。在租住的一间简陋的小屋中,他忍受着暑热的难耐和画墨成冻的窘迫。不分寒暑,不问昼夜,饿了吃一点,累了睡一会。他以草原人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会古通今,如饥似渴的吸收着丰富的营养,不断壮大着自己绘画的人生。工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张怀勇的绘画技艺和理论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入了他绘画人生的新阶段。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的传承,技法的沿革,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国画大师潘天寿曾说:“画事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此外,还须上法古人,方不遗前人已发之秘。”如果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看作是创新的根本,上法古人就是为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一个能够高屋建瓴的起步点。山水画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各种流派也因地域不同而风格各异,各擅胜场。有那么多可供学习的宝贵财富,有那麽多可资借鉴的优秀范例,以传统笔墨写自家山河便成为创新路上的驿站。从这里出发创新的命题就如同春天已经来临,火热的夏天也就不会太远。继承传统是张怀勇作品的重要标志。
当然,他的继承不是死板的照搬,而是建立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经过思辩的取舍。张怀勇的画是在汲取传统技法和长安画派雄浑画风的基础上,与草原人固有的大气与豪迈熔铸而成。这无疑是正确意义的继承。有了对传统的继承,就有了与社会相通的共性,就具备了为大众欣赏与接受的基础。有了心灵的思辩,就有了自家山水的个性。共性为画之本,个性乃画之成。既有传统的笔墨,又有大自然与心灵的契合,亦不乏时代的烙印,这三者的结合成为他画作的鲜明特征。因此也确立了他作品的广度与高度。
他的画,使用技法不拘一格,因画而异。《高天厚土》的雄浑,《山路弯弯》的深邃,《家山北望》的沉毅,《兴安秋韵》的悠远,《牧秋》的苍茫,《新村》的旷达以及《山水清音》的灵秀与静谧。无不在他的笔下气定神闲,不温不火不浮不躁的表现出来。使看他画的人如同身临其境,忘却了尘虑与纷扰,有一种心旷神怡,心肺空明的轻松感觉。
时雨
2007年1月23日